目前分類:好文章轉貼 (81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


 


    星雲說偈 --- 真心何在


 


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  新花枝勝舊花枝,從此無心念別離;



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可信秦淮今夜月,有人相對數歸期。

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古德

  「新花枝勝舊花枝,從此無心念別離」,



 

  這兩句偈子點出了人心的善變,人喜新厭舊的習性。


 


  俗話說「只見新人笑,哪聞舊人哭?」


 


  人有了新歡,對於舊有的糟糠之妻就不再有珍愛的心情了。


 


  同樣的,一個人如果被外在的聲色貨利迷惑了,


 


  就會像忘卻糟糠老妻般的迷失自己的真心本性。





  《法華經》有一則「懷珠作丐」的譬喻:


 

  一個富翁非常疼愛自己唯一的兒子,怕他長大後會因家道中落而受苦,


 


  於是事先在他的衣服裡縫了一顆名貴的珍珠,以備不時之需。


 


  兒子長大後,家境慢慢衰落,他不知道自己的衣服裡藏有寶珠,


 


  每天穿著寶珠衣淪落在乞丐群中。


 


  這個寶珠,就好比人人本自具有的佛性,


 


  我們忘記自己將來也有成佛的可能,


 


  寧可自甘墮落在世間流浪迷惑,不知自拔。





 「可信秦淮今夜月,有人相對數歸期」,


 

  這兩句偈語也是經典上的故事:


 


  有一位老婆婆非常思念她幼小離家出走的女兒,


 


  但她始終相信,有朝一日女兒會安然歸來,


 


  所以每到晚上,就在路邊點亮一盞燈,怕女兒有一天夜歸時找不到自己的家。



  這一盞燈,一天又一天,一年又一年,準時在入夜時分點亮起來,


 


  多少歲月隨風消逝,滄海桑田春秋變易,


 


  老婆婆始終不曾灰心失望,


 


  一直到身體衰老頹唐,雙眼也看不見了,小女兒終於輾轉從千里歸來。


  這四句偈子提醒我們:


 


   在學佛的過程中,對自己要有信心,


 


   只要不沉迷於世間的名聞利養上,終有一天會找回自己的真心本性。


 


   就如同信心耕耘過的田圃,只要日日持之以恆,必定會有甜美的豐收!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
  星雲說偈 ---究竟之財


 


   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








慚為善服,戒為平安,



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 慧為人寶,福為資財。





        ──《出曜經》





 

  「慚為善服」,


我們穿衣服,要穿合身的衣服、好看的衣服。



 

   好看、合身是外在的裝扮,我們的內心要穿什麼衣服呢?


 


   穿慈悲、良善、慚愧的善服。


 


   穿上慈悲、慚愧的善服,就能清淨莊嚴我們的人格。



  《佛遺教經》有謂:「慚恥之服,無上莊嚴」,


 


   人之所以不同於禽獸,是因為人有慚愧心、知道廉恥;


 


   當一個人懂得慚愧、羞恥,就不會做出非法非禮的事。


 


   所以過去叢林的老和尚教誨後輩,常喝斥他「不知慚愧」,


 


   被罵「不知慚愧」是很可恥的,自己就會更加謹慎行事。





  「戒為平安」,

 


   人如果能持戒守法,不違規、不為非作歹,就可以獲得人生的平安吉祥。


 


  比方佛教的「五戒」:


 


   不任意殺害生命,進而護生放生,你的生命就會平安;


 


   不偷盜、不侵佔他人的財產、不貪污,你的財產也會平安;


 


   不邪淫別人的妻女,你的眷屬也會平安;


 


   不妄語、兩舌,乃至造謠生事、破壞他人的名譽,你的信用也會平安;


 


   不販毒、吸毒,你的人格道德都會平安。


 


  因此,你要想求得人生的平安、幸福嗎?持戒第一!

  「慧為人寶」,


 


   智慧是人間的寶貝。


 


  世間的知識好壞參半,如科學,在造福人類的同時,也可能危害人類。


 


  佛教也講知識,但佛教的知識是般若智慧,


 


  是「別人看到外,我看到內;別人看到相,我看到理;別人知道點,我知道面」,


 


  是去除自私而從內心獲證的知識;


 


  能體悟「感謝因緣」的道理,就是有般若的智慧人。


 


  一個人擁有再多的錢財,總有用完的一天,


 


  而智慧是用不盡的,佛法智慧是我們真正的寶貝。

 「福為資財」,


 


   擁有福德因緣,才是我們真正的財富。


 


   一個人寧可以沒有錢、沒有學問,但不可以沒有人緣。


 


   人緣是什麼?就是福德因緣,


 


   人在世間上什麼東西都可以欠缺,但是不能少福德因緣,


 


   福德因緣是成辦各種事業必須具足的資財。






  《出曜經》的這四句偈:


 

  「慚為善服,戒為平安,慧為人寶,福為資財」,


 


   對我們每個人是很有幫助的。


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
 


    星雲說偈-- 行解並重


 


         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   作福事易,為道事難;


 


   為道復易,解道者難。


 


    ──《五苦章句經》


 


    在《五苦章句經》裡,有四句偈說:


 


  「作福事易,為道事難;為道復易,解道者難」,


 


   意思是:世間的人,要修福很容易,修道就比較困難;


 


   若要再進一步福慧雙修,更是難上加難。怎麼說呢?

   比方布施,不論金錢多寡,人人都可以布施;


 


   只要對方肯接受,人人都能接受,可是講說佛法就不容易了。


 


   不是人人都能說法,也不是人人都願意聽聞佛法,


 


   所以作福容易為道難。




   有些人以為布施一點金錢,就可以贖罪;

 

   捐一點錢就是功德,但這不並是究竟之道。


 


   布施,不是你沒有飯吃,我給你飯吃;


 


   你沒有衣服穿,我給你衣服穿;


 


   你沒有房子住,我給你房子住,這些都不能解決你的根本問題。


 


   給你飯吃、給你衣服穿,衣食飽暖了之後,心中還是有很多的分別比較;


 


   又如現在有不少社會救濟機構,


 


   有些接受幫助的人卻需索無度,不知自立自強,徒然增長貪欲心。


 


   此外,很多講求社會福利的國家,也慢慢形成人民懶惰懈怠,將國家經濟拖垮的社會問題。


 


   因此我認為每個人的生存,


 


   必須靠自己去奮鬥,自己求得自己的收穫,


 


   光靠錢財物資的救濟還是不夠。

   如果能像《金剛經》所說:


 


   「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溼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無色、


 


   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、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。」


 


   讓所有的眾生遠離煩惱,到達清淨的涅槃彼岸,才是真正的大布施。

   以布施來說,能夠施予佛法教化,更甚於物質的救濟。


 


   而修福的人除了求取世間的福報,更要培養出世間的智慧,福慧雙修,才能普利人天。


 


 


   因此我們從信佛、學佛的過程,進而還要提昇到行佛的層次,


 


   對自、他的人生才能有所受用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   另類財富--窮得只剩下錢


 


作者: 喜壯  轉載自人間福報


 


 


    《窮得只剩下錢》是牧師王陽明所著。


 


     許多人問王牧師,為什麼要寫這本書?


 


     他說:「人生有兩條路,一條是生活的路,一條是生命的路。


 


很多人只走生活的路,非常可惜。」

     放眼望去,許多人豐衣足食,卻活得不安,活得空虛,這是生活之路。


 


     除去內心不安,得到平安喜樂,卻是生命之路的課題。

     有人以為有了錢就是富有,其實除了錢,人生還有許多「另類財富」,


 


     否則怎會說「窮得只剩下錢」。

     星雲大師說,現在有很多「有錢窮人」,他們富有,卻不知足;


 


     不知足的人,儘管擁有再多財富,還是貧窮。


 


     相反地,很多「貧窮的富人」,他們沒財富,卻知足安分,才是世間最富有者。

     經典說:「知足之人,雖臥地上,猶如天堂;不知足者,雖處天堂,亦如地獄。」


 


     一個知足的人,即便躺臥在地,也感覺像在天堂;


 


     不知足的人,就算住到天堂,也會因為處處不滿足,如同置身地獄般痛苦。


 


     所以,天堂、地獄在哪裡?就在人心的知足與否。


 


     安貧樂道的人,就是富貴之人。

     一般人講到發財,想的都是財富。


 


     事實上,財富再多,良田萬頃,日食又有幾何?


 


     大廈千間,夜眠也不過八尺。


 


     能夠發掘心中的寶藏,才是真正享用不盡的財富。

     財富,不一定向外追尋,


 


     智慧、信仰、慚愧、感恩、歡喜、慈悲、知足,都是心中的財富。
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



 



 


 


星雲說偈-- 慈悲嚴身


 


作者:星雲大師



 


 瞋恚墮地獄,惱亂羅剎形,




       是故捨恚惱,慈悲嚴此身。




        
──《增一阿含經》



  《增一阿含經》有四句偈:



 

  「瞋恚墮地獄,惱亂羅剎形,是故捨恚惱,慈悲嚴此身」,


 


   這段經文主要的意義,是教導我們不要生氣,不要任意發脾氣,


 


   瞋恚將使我們的身相如同羅剎般醜陋。


 


   瞋心,就是心裡的嫉妒、煩惱、怨恨。


 


   佛經裡常將人的瞋恨心比喻為火,瞋心之火燃燒起來時,


 


   即所謂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」、「瞋恚之火,能燒功德之林」,


 


   瞋恨的心,能燒毀你曾做過的諸多功德好事。


 


   比方說,你交了朋友,


 


   你給他很多的幫忙,但你說了一句傷害他的話,


 


   他可能把你對他所有的恩惠一筆勾消,


 


   甚至恩將仇報,一輩子記恨著你。




   因此我們要時時警惕自己,


 


   不可任由自己隨便生氣,生氣並不能解決問題。


 


   一句惡口罵人,只會讓對方更加不服氣;


 


   一時情緒來了,亂發脾氣,只有把事情弄得更糟糕。


 


   所以《增一阿含經》說,「瞋恚墮地獄」,


 


   一念瞋恨心起,地獄的門就隨之打開;


 


   一念的瞋恨心起,「惱亂羅剎形」,


 


   心中惱亂,臉孔也隨著變難看,


 


   就像個阿修羅、羅剎、鬼怪般的可怕。


 


   所以有的人經常面露兇相,必然是他的心中始終懷有瞋恨不平。



   佛教有一句話說:「願將佛手雙垂下,摸的人心一樣平」,


 


   一個人如果能擁有平等心、慈悲心,


 


   就能將生活中的種種不滿,環境、人事的不如意,心中的計較不平都能放下,


 


   依此慢慢修養,氣質和心性會改變,面貌形象也會隨之改觀。



   所以「是故捨恚惱,慈悲嚴此身」,


 


   用慈悲來淨化身心,用忍辱柔和來莊嚴自己的身心。


 


   總之「世間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」,


 


   只要我們肯改變自己的脾氣,捨棄瞋恚的習氣,


 


   必定能做個慈悲莊嚴的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 


     花開禪心-- 隨他去


 


      作者: 心培和尚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 人世間


 


       有著太多纏縛的事情掛心頭


 


       使心情無法自在安然


 


       生活中


 


       普遍、存在的八風—


 


       「稱、機、毀、譽、利、衰、苦、樂」


 


       皆是考驗吾人的境界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心若能不為所動


 


       則堪為有智之人


 


       禪門有句修行的名言—「隨他去」


 


       就是最好的行持要訣




       
一句「隨他去」,斬斷多少情執,增長多少清淨


 


       一句「隨他去」,放下多少計較,增添多少包容


 


       一句「隨他去」,息滅多少瞋恚,昇華多少慈悲


 


       一句「隨他去」,滅卻多少煩惱,開啟多少智慧


 


       一句「隨他去」,放下多少罣礙,帶來多少自在




        
由此可見


 


       吾人,若能善修「隨他去」


 


       必能


 


       為自己,找到人生無盡的喜樂


 


       為他人,帶來許多歡喜與善緣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






 



星雲說偈-- 無小無大


 


 


   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
  小火得草,所燒無限;


 


  智者觀物,無小無大。


 


    ──《中本起經》


 


 


   《中本起經》裡有四句偈:


 


   「小火得草,所燒無限;智者觀物,無小無大」。

    一般人對於世間的一切,往往習慣去分別大小、有無、多少。


 


    「小」,大多數的人都看不起,認為「大」才偉大、才是最好。


 


    其實,大的不一定多,小的也不一定少,


 


    有時候微小的東西反而能發揮很大的功效。




   例如,再怎麼大的機器,要靠小小的螺絲釘來鎖住,才能讓每個零件正常運轉;


 


 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燒毀一切;


 


   一滴水灑在花草樹木上,可以成長它們的生命;


 


   一滴水給飢渴的人,能讓他馬上精神百倍;


 


   小女孩長大後,也許有一天她會當上皇后、做第一夫人;


 


  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棟樑,也不可輕視;


 


   小王子,將來可以統領天下;小沙彌,將來也可能成為法王。

   又如嘴巴雖小,可以講出一番大道理;


 


   眼睛雖小,可以看透人情冷暖、體察世間萬法;


 


   隻手雖小,可以寫出很多好的文章;


 


   頭腦雖小,可以變化出無窮的法界;


 


   一沙一石都可以成就無邊的法界,


 


   點點滴滴可容納無限的廣大宇宙,


 


   因此我們不可輕忽「小」的力量,


 


   就如「小火得草,所燒無限」,


 


   小小的火苗不小心點燃乾枯的小草,就足以焚燒掉整座森林。


 


   世間萬物,在事相上雖有大小,但「智者觀物,無小無大」,


 


   有智慧的人看待萬事萬物,就不會去分別大小,都是一視同仁,平等以待。



   這四句偈提醒我們,


 


   平常日用都要謹小慎微,從小著眼、從小做起、從小認識、從小作為,


 


   好比忍下小小的怒氣,可以免去大大的紛爭;


 


   一點小小的微笑,可以給人大大的信心與溫暖;


 


   給人一個小小的安慰,可以在他人的生命裡產生大大的力量;


 


   做一件小小的善行,足以廣結無限的好因好緣,


 


   因此,小就是大,少就是多。


 


   集合許多的小,就能變成虛空的大。


 


   所以小中有大,小中有多,我們怎可輕忽呢?


 


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 








 



星雲說偈-- 善道之本


 


   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
        無戒欲求生善道,如鷹無翼欲飛空;




        如人無足欲遠行,亦如渡海無船筏。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《華嚴經》


 

 


     「無戒欲求生善道,如鷹無翼欲飛空」,


 


      凡事無因,就不會有果。


 


      一個人沒有受持戒律,想求生善道,是不可能的。


 


      好比田地裡沒有播種,就不會有收穫;


 


      一隻威猛的老鷹要想飛到天上去,沒有翅膀也是徒然。

      「如人無足欲遠行」,


 


      人沒有腳,沒有任何資具,想要遠行,無異癡人說夢;


 


      「亦如渡海無船筏」,


 


       面對著汪洋浩瀚的大海,沒有船筏,如何能渡海到彼岸呢?




       所以,學佛學道或想要求得什麼,都必須先播種。


 


       想發財,先學布施;想長壽,就要放生;


 


       要有人緣,先要對人好,跟大眾結善緣;


 


       要想處處有方便,就要常幫助人。


 


       凡事要先播善因,才能得到我們期望的善果。






       佛教中,常將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稱「三惡道」;


 

       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羅道稱「三善道」。


 


       你若想投生到天道,必須具備上生天道的因,


 


       即所謂「人天三福行」:布施、持戒、禪定。



       假如你想生到欲界的天,只要布施就可以了;


 


       而色界的天,除了布施以外還要加上持戒;


 


       無色界的天,除了布施、持戒之外,必須再加上禪定。


 


       一切的戒法,不外乎戒貪、戒瞋、戒癡。


 


       所謂「無戒」,是指不持戒,不持戒的人是不可能生到天道去的。



       要如何戒除我們內心的貪、瞋、癡呢?


 


       以下四句偈提供大家參考:




      
一、貪心不著急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 欲望來時,不要太急於妄求。


 


     現代人最大的病態,就是急功好利,一下子想發財富貴,不惜鋌而走險。


 


     在有所求時,要慢慢的等待因緣,不要急躁,


 


     想怎麼收穫,必先怎麼栽,不可妄想一蹴可幾。





      二、脾氣慢半拍。


 

     瞋心起時,要能慢半拍再發作。


 


     如要跟人吵架,先想五分鐘,等瞋火稍稍熄滅,脾氣自然就發不起來了。

    


  三、癡迷轉靈巧。


 


     如果能用戒來對治貪瞋癡,就能「癡迷轉靈巧」。



 


        四、驕慢化祥和。

 



           依上所行,就能得到「驕慢化祥和」的善報。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 


 


星雲說偈---人身之患


 


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      熱無過於淫,毒無過於怒,



          
苦無過於身,樂無過於滅。
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《法句經》

 





    《法句經》有四句偈很好:

 


 


     「熱無過於淫,毒無過於怒,苦無過於身,樂無過於滅」,


 


    提示我們什麼是世間最苦和最樂的事,進而才能知苦離苦。

     世間什麼最熱?火最熱嗎?光最熱嗎?電最熱嗎?


 


     佛經告訴我們「熱無過於淫」,


 


     淫欲之心增長起來,有時會讓人熱昏了頭,衝動的失去理智;


 


     所謂「色膽大如天」,什麼傷天害理的事都做得出來。



     世間什麼最毒?世間最毒的莫過於瞋怒。


 


     毒氣、毒藥都可以預防,怒氣一起,瞋心一生,就「惡向膽邊生」,


 


     什麼殺人、放火的壞事都做得出來。



     世間什麼最苦?


 


     過去有五位比丘在森林裡修行,有一天,他們在一起討論世間什麼最苦?


 


     一位比丘說:「沒有東西吃的飢餓最苦」;


 


     另一位說:「沒有水喝的乾渴最苦」;


 


     還有人說煩惱、貪欲、瞋恨、愚癡、求不得最苦。


 


     正當大家為此爭論不休時,佛陀從旁邊經過,聽了他們的談話,


 


     就說:「你們所說的,都只是人生一部分的苦,人生最苦的莫過於我們有一個身體。」



    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也曾說過:


 


    「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,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?」


 


     我們有了這個身體,就會產生很多的欲望,


 


     要為它吃飯、為它洗澡,為它穿衣、運動、保健,


 


     為了這個身體要住好的房子、坐好的車子,


 


     要有種種的享受,種種的欲望,


 


     於是引發種種的過失和不安寧,


 


     所以最苦的就是擁有了這個身體。





     那麼,世間最快樂的是什麼?


 

     最快樂的莫過於寂滅的涅槃境界。


 


     那是什麼樣的境界?


 


     即滅除人我對待的關係,滅除生死輪迴的痛苦,


 


     滅除時空的限制,滅除一些分別、差距因緣,


 


     到了不生不滅、不生不死的永恆世界,


 


     是一個真我、大我,究竟寂靜的世界,


 


     那就是人生最快樂的境界了。





    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:


 

     人生最熱、最毒的是淫欲和憤怒,


 


     最苦是對欲望的追求,最快樂的是涅槃寂靜的法樂。


 


     若要增進我們的幸福人生,這四句話對是很重要的。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 


 星雲說偈---不可得


 


     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常少不可得,無病不可得,



          長壽不可得,無死不可得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《增一阿含經》





          《增一阿含經》裡,有四句偈子很好:


 

    「常少不可得,無病不可得,長壽不可得,無死不可得」,


    說明人生在世,縱然有多少的欲望、多少的希求,卻不一定都能盡如人意。


 


    世間有四種不可得:


 


    第一、常少不可得:


 


      希望自己永遠青春年少、永遠美貌,青春永駐是不可得的。


 


      因為歲月無情,君不見今日淑女,他日老態龍鍾;


 


      舊時英姿煥發的才子,也擋不住時間的摧逼。


 


      人的一生,都不可避免青春的流逝、老病死無常的來臨。


 


      所以更應該好好珍惜自己的青春,珍惜自己的生命。


 


      無論什麼事情,在年少時就該把它做好,莫待老年時,就「心有餘而力不足」了。



     第二、無病不可得:


 


       人都希望自己身體健康,但有一句俗諺說: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「人吃五穀雜糧,哪裡有不生病?」


 


       佛教並不畏懼生病,還說修行人要「帶三分病才好修行」。


 


       生病能給我們無常的警惕,同時讓我們懂得健康的可貴。


 


       因此在身體健康時,應該多為人服務,關懷大眾,


 


       健康才是自己最大的財富,要好好的利用它。





      第三、長壽不可得:


 

       有人說「人生七十古來稀」,也有人說「人生七十才開始。」


 


       不管是七十歲古來稀,還是七十才開始,


 


       都要好好利用這有限的人生,做一些有益社會人群的事。





      第四、無死不可得:


 

        一個人出生以後,希望長久活在世間不死,是不可能的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因為有為法在這無限的時空裡,都是有限制,是流轉生滅的,


 


        除非能夠悟到永恆的自性、本心,那就是不死的生命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證得所謂的「本來面目」,認識自己的真心本性,才能獲得真正的「不死」。





        因此,明白世間有這「四不可得」,就不該再有虛妄的追求。


 

        但是在我們的心中,若能因為明白世間實相,


 


        進而不計較、不比較地完成自己的目標,那才是無限永恆的人生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花開禪心--- 夢醒之間


 


 


     作者:心培和尚


 


 


     誰在紅塵裡徘徊



     跳動的思緒



     顯現出一切的塵境



     那曼妙的身影



     再也掩飾不住



     你內心的善變與煩憂



     你的身影



     雖然是這般的絢爛多姿



     卻始終無法



     讓我感受到內心的平靜



     


     你是緣起無常的現象 



     如夢般的虛幻

     像清風的快速



     如閃電的剎那



     像雲煙的短暫
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春雨及時


     我夢醒



     作自己的主人



     為自己、為有情



     創造生命覺悟的奇蹟




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 


 








 



          星雲說偈 --- 佛法在世間


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:星雲大師







 






   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


 


   離世求菩提,猶如覓兔角。


 


   ──《六祖壇經》



  在《六祖壇經》裡,有一段偈子很好:


 


 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求菩提,猶如覓兔角」,


 


  說明了一個人要修行、悟道、成佛,都不能離開世間。

  佛教講十法界,


 


  分別是:


 


  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緣覺、天、人、阿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


 


  其中最重視的是「人」的法界;


 


  佛教講三世: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


 


  最重視的是現在世。


 


  佛法並非離開這個世間、離開國土、離開眾生而有。


 


  從佛陀一生:


 


  出生在人間,修行在人間,說法度眾、覺悟成道都在人間的示現,


 


  就可了解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,成佛悟道也不離世間。

  我一生遵循佛陀的本懷、六祖大師的訓示來提倡人間佛教。


 


  我認為佛教講淨土,不是人死後才能到西方極樂淨土,


 


  而是在現世生活中就可以落實人間的淨土。


 


  比方我以佛法的慈悲、忍耐、尊重等,為做人處世的方針;


 


  我奉行佛化家庭,


 


  家庭裡的成員,都要互相尊重、互相幫助、互相信任、互相諒解。


 


  只要一個人心中有佛法,


 


  以慈悲心待人,以智慧眼來看世間,


 


  人生的境界就會不一樣。

  所以人間佛教,是要在人間、在生活裡奉行;


 


  佛經裡也常說「佛法在眾生中求」。


 


  怎麼求呢?從發心、服務中求,從恭敬聖賢中求,


 


  只要心中充滿慈悲,慈悲裡就有佛法。


 


  所以說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,


 


  離開世間就沒有佛法可得,更不要說悟道成佛了。

  「離世求菩提,猶如覓兔角」,


 


  如果離開了世間、離開了眾生,


 


  要再另外求一個菩提、求一個解脫的超越境界,


 


  就如同要去尋找兔子的角,那是不可能的。


 


  因此,佛法重在實修實證,


 


  不要去妄求一個虛無、不切實際的東西。

  一切的佛法,不是憑著自己的妄想、妄念而有,


 


  而是在生活中奉行佛法的慈悲、戒律,佛法的布施喜捨等等,


 


  在日用生活中實踐佛法、應用佛法,反而容易得道。


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 


          星雲說偈--- 自我承擔


 


  文/星雲大師



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 老病死生誰替得?酸甜苦辣自承擔,



         一劑養神平胃散,兩重和氣瀉肝腸。



         ──〈醒世歌〉明.憨山德清   

 


      這是出自明代憨山大師〈醒世歌〉的一段詩偈。


      「老病死生誰替得」,



      人生旅途上,生老病死是人人必經的過程,誰也不能代替,


 


就如「各人吃飯各人飽,各人生死各人了」。




     「酸甜苦辣自承擔」,




 

活中所有的好好壞壞、甘苦酸甜,都要自己承擔。


 


應該如何承擔呢?




     「一劑養神平胃散」,




 

除了要懂得涵養心神、修養自己的心地,還要


 


   「兩重和氣瀉肝腸」,


 


 凡事心平氣和,人生自能受用無窮。



      
人在世間生活,凡事都要靠自己,


 


 不要老想指望別人給我們什麼幫助。




 


 
      過去有兩個學僧一同雲遊參學,由於長途跋涉,

 


      甲學僧受不了辛苦,起了倦怠心,不想再繼續雲遊了,


 


      乙學僧便百般鼓勵,表示願意代甲學僧揹負行囊,以減輕他的勞苦,


 


但有四件事情他幫不上忙。


 


甲學僧問:「是哪四件事?」


 


乙學僧說:吃飯、睡覺、大小便溺、生老病死,這是誰也幫不上忙的。」




      這正說明了一件事:




 

人生的道路是崎嶇或平坦,都要靠自己去走;


 


酸甜苦辣也要自己品嚐,


 


沒有誰是永遠的勝利者,也沒有誰是真正的失敗者。


 


只要自己有信心,只要能夠修養身心,凡事心平和氣,


 


就能無欲則剛,能忍自安。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日本永平寺有一位熊泰禪師,


 


      曾依石頭的特性立下著名的「石德五訓」:


 


 一、奇形怪狀,默默無言,卻具說服力;


 


 二、沉著忍耐,埋於土中,取大地精髓;


 


 三、歷經寒暑,飽受風雨,仍悠然矗立;


 


 四、質地堅硬,擔當大任,做高樓基礎;


 


 五、增添情趣,舒暢人心,供眾生利用。


 


 


 一個人如果能具備這五種德行,


 


 他的人生境界自然會有一番祥和氣象。




   


      憨山大師的這四句話啟示我們:


 

 要人和,就讓對方覺得你很好相處;


 


 要理和,在事理、法制上一定要站得住腳;


 


 要氣和,凡事不跟人爭強鬥氣。


 


能夠依此涵養自心,人生何處不自在呢?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
   星雲說偈 --- 一切由己


 


 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 一切屬他,則名為苦,


 


 一切由己,自在安樂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《大般涅槃經》




   佛法有時候講「有我」,有時候講「無我」,這些都是方便說,


 

   最高的境界,是到達所謂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的無我境界。


 


   無我,是一個超越時空、泯除分別對待的涅槃世界。


 


   然而我們置身於現實的世間,還是有苦、有樂,要做到「無我」並不容易。


 


   這個苦樂是怎麼來的呢?


 



  「一切屬他,則名為苦」,


 

   人往往因為別人擁有錢財,我沒有;


   別人擁有房子,我沒有;

 


   所有的一切,別人有而我沒有,就會感到自己比別人苦。


 


   尤其看到別人榮華富貴,自己窮困潦倒,嫉妒心便油然生起;


 


   看到他人一切現成,自己什麼也沒有,更是苦不堪言。


 


   所以很多人抱持著一顆不歡喜的心來做事,


 


   總認為這個公司、工廠是你的,又不是我的;


 


   社會上很多的善行,他也不願意去做,


 


   總認為做好事只是對別人有利益,和我一點關係也沒有。


 


   人一旦有了這樣的心態,不管他走到哪裡,都會感到人生很痛苦。


 



   假使「一切由己」,就會「自在安樂」。




 

   好比種田,想到這是自己的田,


 


   即使汗流浹背,將來收成的是自己,一定會很歡喜去做;


 


   同樣的,世間很多的工作,只要能想到是自己的,


 


   自然會心甘情願去承擔它。


 


   所以,當你認為這個世間是我的世間,世界是我的世界,


 


   怎麼會不愛護這個世間、這個世界呢?


 


   想到河川是我的,公園是我的,道路是我的,


 


   怎麼會不要它整潔美觀呢?


 


   甚至你認為這個世界、一切的眾生,都是和我有關係的生命共同體,


 


   又怎麼會不希望大家共存共榮,彼此安居樂業、幸福吉祥呢?



   因此,過去有年輕人到佛光山請求出家,


 


   我都會問他:「佛光山是誰的?」


 


   從這個問題可以看出他有沒有資格在佛光山出家。


 


   如果他說「佛光山是你的」,


 


   表示和他沒有關係,那麼他在這裡怎麼會快樂?


 


   如果他說「佛光山是我的」,


 


   認定這個地方是他的,他才會好好的安住在這裡。


   這首偈語啟示我們:


 


   一個人若能感受到世間所有的一切,都是和自己有關係的,


 


   自然會對它產生歡喜,進而與它融和共存,


 


   那麼他就能擁有一個自在安樂的人生了!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星雲說偈 -- 謙虛之美


 


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 


智者在眾中,不說自功德,


 


若人所稱讚,愧心無取著。


 


──《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》



 




   在《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》裡有一首偈語說:


 

  「智者在眾中,不說自功德,若人所稱讚,愧心無取著」,


 


   主要是告訴我們「說話之道」。





   說話,是一門藝術,要簡單扼要,

 


   不囉唆重覆,不自我宣傳誇耀,否則會惹人生厭;



 


   又好比自讚毀他,一味的說自己好、別人不好,


 


   卻不知你說的洋洋得意,旁邊聽的人卻是不以為然。


 


   因此中國儒家思想裡,有所謂「滿招損,謙受益」,


 


   即勸勉我們與人談吐、往來都要虛心以待,才能擁有好人緣。


 


   說話的內容,要言之有物、言之有理、言之中道,發言正派善良,才是智者。



  「智者在眾中,不說自功德」,


 


   一個有智慧的人,在大眾中不會一味地稱歎自己,


 


   反而會經常讚歎別人的功勞,恭敬禮遇別人,散播別人的美德,


 


   這是處眾很重要的修養。



  「若人所稱讚,愧心無取著」,


 


   受人稱讚時,可不要得意忘形!


 


   比方人家稱讚你衣服好看,要想想:衣服好看和自己有什麼關係呢?


 


   別人稱讚你鞋子、襪子、帽子漂亮,這些與自己又有何干呢?


 


   房子的陳設佈置好,是房子好,與我們好不好,是沒有關係的!


 


   因此,受到他人讚美時,


 


   重要的是檢討、反省自己的道德夠不夠?


 


   學問足不足?做人處事圓滿不圓滿?


 


   假如你的品德、修養足以讓人尊重你、讚美你,


 


   還是要保持謙虛的態度,不可因此而自滿。





   一個真正有力量的人,面對他人的毀謗、譏諷、打擊,他都可以承受得了;

 


   受人讚美、恭維時,不但不會迷失自己,


 


   反而會感到慚愧、擔當不起,覺得心有愧疚。


 


 


   總之,受到他人讚美時,必須不執著、不自滿,


 


   不要把這些讚美當真,讓這些讚美的話阻礙了自己的進步。



   如果你能夠做到不自讚、不自誇的修養,


 


   受人讚美時,也有不執著的美德,


 


   你已經得到說話三昧,必然人際關係和諧,生活圓滿自在!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星雲說偈---命運在我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作者:星雲大師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
    毀譽無憑由他去,榮枯有運莫尤人;




       能知隱晦心常泰,不戀繁華性自真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古德


 



   世間有好人也有壞人,好與壞,很難有一個標準。




 

   壞人污衊好人,好人也會變壞人,


 


   壞人偶爾有一念的慈心,他也可能變成好人;


 


   一個人可以得到很多讚美,但也可能同時招來多少的毀謗。


 


   又如一個偉大的人物,你信仰他、了解他、崇慕他,他就是佛祖,就是神明;


 


   如果你不了解他,不信任他,他在你心目中就成為惡霸、魔鬼了。


 


   所以聖賢看人,人人都是聖賢;盜賊看人,人人都成了盜賊。


 


  「毀譽無憑由他去」,


 


   好壞、毀譽,有時候是沒有根據的。


 


   不管人家對我們稱好說壞,都由他去,不必太計較。


 


   因為別人說我好,我未必真好;他人毀謗我壞,我未必就真壞。


 


   有時候批評我們的人,本身的心念就不好,


 


   這些不好,是從他心中變現出來的,你又奈何得了他呢?


 


   佛陀不也是經常受到提婆達多的陷害、毀謗嗎?


 


   一切毀謗,不但無損於佛陀,反而更彰顯出他的慈悲和偉大!


 


   所以,沒有黑暗就沒有光明,沒有罪惡就沒有善良,


 


   沒有壞人就沒有好人。


 


 


  「榮枯有運莫尤人」,


 


   人活在世上,往往順利時就很順利,挫折時重重挫折,


 


   不管好與壞,都不要怨怪別人。


 


   不怨父母,不怪神明,


 


   要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的身心行為所造作,


 


   了解命運操之在我,就不會怨天尤人。


 


 


  「能知隱晦心常泰」,


 


   當我們認識生命的真相之後,


 


   在顯貴與隱晦之間,自能適應大眾、環境的需要,


 


   當進則進,當退則退,


 


   任何的榮辱毀譽加諸於我,也可以泰然處之,坦然自如了。





  「不戀繁華性自真」,


 

   面對世間的一切,都要能把持自己,



   不貪求五欲六塵,不讓環境影響自心的清明本性,

 


   努力將五濁惡世轉變為莊嚴的淨土,


 


   就會讓我們的世界更加美好!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星雲說偈--最勝之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:星雲大師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    戒為惑病最勝藥,護諸苦厄如父母;



     
癡暗燈炬生死橋,無涯業海為船筏。
  


        ──《華嚴經》


 


「戒為惑病最勝藥」,


 


  一個國家,以制度的建立、法令的遵循最為重要,


 


  而佛教以戒行的持守最為重要。


 


  佛教徒除了皈依三寶之外,進一步還要受戒持戒,


 


  戒可以幫助我們斷除人生的愚癡惑病。




    在諸多戒法中,最根本的戒法就是五戒,




 

  內容是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說謊、不飲酒。


 


  一個人奉行五戒,可以成就自我的慧命;


 


  一個家庭奉持五戒,可以成就一個家庭的幸福;


 


  一個團體、社會,乃至國家的人民,都能夠持守五戒,


 


  那就個個是善士,人人是聖賢了。



 


   「護諸苦厄如父母」,


 

  我們防護各種會讓自己墮入苦厄的惡業,


 


  必須要像奉養父母一般謹慎、用心。


 


  一個人能夠不殺生,就會尊重他人的生存權利;


 


  不偷盜,就不會侵占別人的財物;


 


  不邪淫,就不會去侵犯他人的身體、名節自由;


 


  不說謊,就不會傷害自他的名譽、信用;


 


  不飲酒、不吸食毒品,就能保護自身的健康與智慧的清明,


 


  讓生命慧業增長、發揚。




    五戒是做人基本的道德,




 

  因此在這個世間上,不管是不是佛教徒,人人都應該受持五戒。


 


  好比希望長壽健康,就不要殺生,多多護生、放生;


 


  希望得富貴,就不該偷盜、侵占別人的財物,進而以布施為樂;


 


  希望家庭和諧,眷屬平安,就不可以邪淫、任意侵犯他人的身體;


 


  希望得到名譽信用,就不該打妄語、惡口傷害人;


 


  希望得到身體健康,智慧靈敏,就不可以酗酒、吸食毒品。


 


  世間眾苦的來源,在於人不守法理、不知持戒,


 

  但看社會上一些貪贓枉法、作奸犯科的人,大都是犯了五戒而失去自由。


 


  要想獲得自由,去除愚癡,必須以智慧的燈炬照亮生死之橋,


 


  以菩提的船筏,運載我們橫渡無涯業海,


 


  所以受持這五種基本道德,對我們的人生是很重要的!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 











        花開禪心---當你明白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:心培和尚


 



 







 



         明白什麼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生命不在於擁有多長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而是能明白意義何在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佛陀證悟後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明白宇宙萬象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乃「緣起」所形成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其性本空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無有自性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這是何等偉大的發現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吾人若明白其義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人生從此「夫復何求」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可謂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」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能明白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生命境界將不平凡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當下即覺醒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了悟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只有正念,沒有妄想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只有清淨,沒有染著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只有自在,沒有束縛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只有平等,沒有差別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只有淨土,沒有穢土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視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生死一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凡聖一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恆常如是
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星雲說偈---疑悔之害







    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



    於佛法中,心生疑悔;於諸眾生,憍慢瞋恨。


 


    於他利養,起嫉妒心;訶罵菩薩,廣其惡名。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《大寶積經》

 


 


  這段偈頌主要是提醒我們:


 


 該如何維護我們所信仰的佛法?如何與人相處?


 


 對於別人的擁有,應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?


 


 如何維護賢能有德者的名聲?



  「於佛法中,心生疑悔」,


 


 在佛法裡,我們應該生起信心,相信佛說的法是真理的實踐。


 


佛陀勸勉我們要受持五戒,就沒有什麼好疑惑的;


 


佛法教我們要行十善,更沒有什麼可以懷疑。


 


佛法的每一句話,我們只有頂戴奉行,依佛法修持。

 
有些人學了佛法,卻心存懷疑,


 


覺得佛法的道理不全然正確,甚至生起後悔的心,


 


如:佛法要我們布施,布施以後,也沒有得到什麼回報;


 


要我們持戒,持了戒以後,卻覺得好束縛、好困難;


 


要我們忍耐,結果老是吃虧上當、被人欺負,早知道就不要這樣做了等等,


 


這就是「心生疑悔」,會誤了自己的道業。



 
「於諸眾生,憍慢瞋恨」,


 


與人相處,應該保持一種謙虛、慈悲、柔和的心。


 


有的人與他人相處時,官僚、傲慢、易怒,心中常常懷著惡意,


 


你做的種種善事,他都不記得,只記得你的壞事;


 


你為他做了九十九件好事,他沒有感謝你,


 


但只要有一件事情稍微不如他意,前面的九十九件好事、交情,都一筆勾消了。


 


這樣的人只有懷恨的惡習,絲毫沒有感恩的心,


 


交上這種朋友是很危險的。



 
「於他利養,起嫉妒心」,


 


他人得到利益、得到好處,我應該為他歡喜。


 


不過有些人只會嫉妒別人有,他沒有;


 


看到別人擁有,心裡就不歡喜,


 


一個善於嫉妒的人,他的心是很貧窮的。



 「訶罵菩薩,廣其惡名」,


 


對於有仁德、善良、有成就的人,


 


我們應該尊稱他是菩薩、聖賢、好人,讚美他,擁護他。


 


不過有的人非但吝於讚美、擁護這些賢德的人,


 


反而還要去批評、毀謗他,讓他惡名滿天下,讓人對他產生誤解,


 


這樣的心態實在是很罪過。

 以上這四種邪惡不正的心態,是我們應該力圖革除,


 


 這對於健全自我人格、開展心胸,會很有很大的幫助。
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
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 星雲說偈 -- 三法印


 


     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     一切行無常,一切法無我,


 


     及寂滅涅槃,此三是法印。
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《蓮華面經》






  《蓮華面經》的這四句偈子,說的是佛教的「三法印」。


 

   在這個世間上,每個宗教都強調自己的教義是真理,


 


   究竟誰說的才是真理呢?


 


   所謂真理,必須合乎


 


   本來如此、必然如此、普遍如此、永恆如此這四個條件,


 


   佛教的「三法印」:


 


     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


 


     就是合乎這四個條件的真理。


 


   三法印,是「印」證佛法真偽的標準,


 


   如同機關單位的公文,憑藉印鑑可以確認公文的真假,因此稱「三法印」。

   「一切行無常」,世間上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。


 


   人有生老病死的變化,心有生住異滅的無常,


 


   四季有春夏秋冬的輪轉,世界有成住壞空的轉換,


 


   世間萬法都是遷流不息,


 


   沒有一樣東西是恆常不變,或者常住在世的。


 


   所以佛教替宇宙、世間、人生,訂下一個不可以改變,


 


   並且是普遍性、平等性、永恆性的真理,就是「無常」。



   說到無常,很多人認為無常好像世界末日來臨,不要害怕,


 


   不是的!相反的,無常是有建設性的。


 


   比方我現在很窮苦,只要肯努力精進,肯奮發向上,還是有發財的機會;


 


   我不會讀書,只要肯努力用功,也可以慢慢開啟智慧。


 


   因為無常沒有定形,無常是可以改變的,


 


   因此貧窮可以變富有,愚笨也可以變聰明。



  「一切法無我」,


 


   世間的山河大地、樹木花草、一切眾生,宇宙萬有都是因緣和合所生,


 


   並沒有一個單一獨立的自我存在,也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事物,


 


   因此世間一切不但是「無常」,而且是「無我」。


 


   無我者,就是沒有恆常不變的「我」的實體,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。



   能夠認識無常、無我的真理,斷除我執無明,


 


   就可以體證「寂滅涅槃」的境界。


 


   涅槃,是滅除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諸煩惱的世界,


 


   是沒有生死,是常樂我淨的境界。




  「三法印」是佛法的根本大綱,


 


   說明了宇宙人生生滅變化的現象,以及諸佛寂滅無為的解脫境界,


 


   是含括世間法與出世間法。


 


   因為無常,才有希望;因為無我,才能和眾;


 


   因為涅槃,才是人生的究竟,


 


   這正是我們對三法印應有的認識。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