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好文章轉貼 (81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


 


      星雲說偈---因果


 


            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       善惡猶種植,皆隨業所生;



         
何有苦子因,成熟甘果者。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《大寶積經》

   這段經文出自《大寶積經》,從字面上很容易明白。



 



「善惡猶種植,皆隨業所生」,一個人為善為惡,如同播種,


 


播下善的種子,就有善果可收;


 


播下惡的種子,當然收成的就是惡果,


 


善惡都隨我們的行為造作而開花結果。


 


好比基督教常說:「你要想怎麼收成,就怎麼栽種」,


 


如是因,就會招感如是果。





  「何有苦子因,成熟甘果者」,種下的是苦因、惡緣,是壞的種子,


 

哪裡能期待有甜美的果實好收成呢?



   佛經記載一個故事:


 


有一個人對著即將沉到水裡的石頭向神明祈求


 


:「神明啊!神明啊!請讓石頭浮起來吧!」


 


神明怎麼能因為你的祈求,就讓石頭浮起來呢?


 


還有人對神明祈求:


 


「神明啊!神明啊!請你讓水面上的油都沉下去吧!」


 


油又怎麼能沉到水裡去呢?


 


很多人不明白宇宙世間的因果定律,


 


所以不管他再怎麼祈求,都是顛倒妄想。



   好比一個人光是向神明要這個、那個,卻沒有在田裡播種,


 


怎能冀望田裡能生長出五穀雜糧?


 


想要發財,沒有布施結緣,怎麼會發財?


 


想要長壽,沒有仁慈,沒有護生、救生又怎麼能長壽?


 


做惡的人有惡的因果,做善事的人有善的因果,


 


這是世間不變的道理。



   也有人說,現在是二十一世紀科學時代,怎麼能迷信因果?


 


其實因果正是非常符合科學的原理!


 


不相信因果,就是不明白科學的理則。

   或許會有人疑問:


 


為什麼世間有的人好心行善,卻得到不好的結果?


 


那是因為他欠的債還沒有償還清;


 


有的人無惡不作,卻在享受清福?


 


那是他銀行裡的存款還沒用完,


 


所以這些現象,依然合乎因果業報的原理。



   相信因果,懂得遵守因果的規則,


 


就能知有所為,有所不為,


 


進而為自己開創光明的未來。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     星雲說偈--- 忍為高


 


      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       忍字上面一把刀,為人不忍禍自招;


 


       能忍得住片時刀,過後方知忍為高。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──古德



     「忍字上面一把刀」,




 

      世間上,做人處事的方法有千萬種,最要緊的是忍耐、忍辱。


 


     「忍」是心上刃,一把刀插在心上,能夠不叫一聲苦才算忍。


 


      平常布施、持戒的功德容易做,


 


      但是跟忍耐比起來,反而不及忍辱的功德大。


 


      忍的威力無與倫比,


 


      俗話說「忍一口氣風平浪靜,退一步想海闊天空」,


 


      忍,可以扭乾轉坤。




     「為人不忍禍自招」,一個不能忍耐的人,會經常招惹災禍麻煩,


 


      所謂「地低多淤水,酒多壞腸胃」,逃也逃不掉。




     「能忍得住片時刀」,就能少災少殃,


 


      如同饑荒時,忍饑忍餓易熬活;


 


      貧苦時,忍貧忍苦早出頭;


 


      困難時,忍苦耐勞容易過,最不容易忍受的是心頭氣。


 


      很多人常因為忍不下一口氣,而有種種是非計較,


 


      最後招致怨恨暴戾,徒然害了自己。


 


      這樣的「匹夫之勇」,無異是自暴其短。




      拳頭不打出去,就不會招惹禍殃;


 


      眼淚不輕易流下,就能化悲憤為力量。


 


      人在激動時,能忍得下,耐得住,才能涵養功夫,才是真正的勇者。



      忍一忍,嘴上少說一些激憤的話語,


 


      臉上少露一些憎恨的神情,心裡少留一些鄙陋的人我是非,


 


      心裡能放下萬般的計較分別,保持一種氣度,一個寧靜,


 


      萬事就會如過眼雲煙,轉眼即逝。



      因此,面對不如意時,瞋心動怒不能解決問題,


 


      唯有能忍,脾氣一改,天地自然會寬廣起來。


 


      忍耐無瞋,才能化暴戾為祥和;


 


      能忍之人,往往才是最後的勝利者,


 


      所以說「過後方知忍為高」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
 








 



       星雲說偈--如蛇脫皮


 


        作者:星雲大師



         修學捨三惡,法藥消眾毒,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健夫伏煩惱,如蛇脫故皮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《法句經》



    我們學佛、修行的主要目的是什麼?


 


   「修學捨三惡」,修學佛法,必須捨去三種惡業。


 


    是哪三種呢?就是貪欲、瞋恚、愚癡邪見。


 


    有的人每天口中都說要學佛、要修行,


 


    可是表現出來的都是貪瞋癡。


 


    這樣的學佛、修行,只是徒具表相,


 


    並沒有真正讓自己淨化身心、改變思想觀念,


 


    就算是學了千百年又怎麼樣?


 


    所以,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


 


   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」。


 


   「法藥消眾毒」,這裡的「毒」,指的是人的無明煩惱。


 


    要如何消除我們身心的眾毒呢?


 


    用「戒」來對治貪欲,防止亂貪亂取;


 


    用「定」來對治瞋恚,不隨便起瞋心恨意;


 


    用「慧」來對治愚癡邪見,心地清明,就不會有錯誤的認識。


 


    所以戒定慧是「法藥」,可以去除眾生的貪瞋癡等「眾毒」。


 


    其實,煩惱的根源除了貪、瞋、癡,


 


    還有邪見、傲慢、嫉妒、疑心、怨恨等種種心裡的毛病。


 


    要如何降伏這許多的煩惱魔怨呢?


 


    「健夫伏煩惱」,一個身強體健的大丈夫,可以戰勝百萬敵人;


 


    修行也是一樣,必須發菩提心,


 


    以大智、大仁、大無畏的勇氣和精進力,與自己的煩惱魔軍作戰,


 


    否則境界來臨時,「說時似悟,對境生迷」,


 


    很容易就會被煩惱魔軍打敗。


 


   「如蛇脫故皮」,蛇要成長,必須經歷無數次的舊皮脫落;


 


    人要提昇自己,就要大死一番,


 


    讓身心不斷的更新、不斷的昇華、不斷的清淨。


 


   《法句經》的這段偈頌提示我們:


 


    修學佛法,必須以戒定慧的法藥,


 


    以大智大勇的精進力來降伏自心的煩惱無明,


 


    生命就能在慈悲、智慧中重現光輝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
 


      【遇緣有師】終究一罐


 


 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:妙凡法師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 雅淑和我分享,她參加佛光山短期出家後,


 


        有一天和朋友去逛街,臨回家時,


 


        朋友問她:「妳確定一樣都不想買嗎?」


 


        雅淑說:「是啊,都不需要!」


 


        想要和需要,雖然都是「要」,卻是二件事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只要有錢,花得起,當下好感,心動不如馬上行動,


 


        買力雄厚,戰蹟不錯時,


 


        還會彼此調侃:促進經濟繁榮,對國家社會厥功至偉;


 


        遇到周年慶、換季打折,更唯恐錯過,唏噓扼腕,


 


        至於以後會不會用?會用幾次?


 


        這諸多考量,就留給以後吧!當下痛快唯是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然而,當意識到原來條理分明的空間,開始出現混亂的視覺時,


 


        思前想後的不僅是要花時間整理東西,


 


        而是那白花花的銀子,都做那一時之快的代價了,


 


        再想下去,多少慨然「千棟房屋一張床,萬貫家財三碗飯。」


 


        悔不當初,當時怎麼不多考慮些?


 


        只能套句鄭愁予的詩:


 


       「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,我不是歸人,是個過客。」


 


        是的,人生是過客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對一個過客而言,馬蹄後揚起的塵埃,究竟要留下的是什麼?


 


        曾經聽一位朋友分享,在大陸某些地方,


 


        人往生火化的過程,俗稱「一條龍」作業,


 


        為什麼叫做「一條龍」?


 


        棺材從輸送帶進入焚化爐,「碰」的一聲,


 


        火光乍現,正怵然心驚,兀自楞楞思考人生時,


 


        從輸送帶出來的,是不管貧富貴賤、高矮胖瘦,


 


        都化做人生最後一場伴手禮——一罐骨灰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是啊!榮華終歸三更夢,富貴如同九月霜,


 


        有錢沒錢、有LVLV、有汽車沒有汽車、有房子沒有房子,


 


        答案到底,就為這「人終大贈送」的一罐骨灰,


 


        窮其一生,能圖到什麼?


 


        人生,從這一罐骨灰往前推,掀開蓋子,似雲似霧向上竄起,


 


        倏忽聚灰成形,人模人樣,往前回溯,老年、中年、青春年少……,


 


        讓我們選擇人生從來一次,這需要和想要,你會怎麼做?





        紅塵如夢,浮生悠然,


 

        這一罐骨灰啊,打開瓶口倒出來時,


 


        風一吹就散了,雨一淋就沒了,


 


        轉個身,那曾經淚眼崩潰,萬千不捨的親人朋友,


 


        也已經揮一揮衣袖,各奔前程,生死不相往來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恍然,這需要和想要,


 


        原來只是一場看似繽紛,卻是幻起幻滅幻想的人生交響曲,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 如《金剛經》所云:


 


       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做如是觀。」


 


        實相,原來無相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想要的東西節制一點,為下一代留下資源,便是積福積德;


 


        需要的東西清楚,人情、物質,牽掛羈絆自然就少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當我們為許多事情,當斷不斷,反受其亂時,


 


   想遠一點,終究一罐,爭什麼??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 


  註:這一種修行的態度,但願有情.有緣人,能因緣具足的體會


 


 



   
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
     星雲說偈-- 勝負均捨


 


 


       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      勝者更增怨,伏者臥不安,


 


      勝負二俱捨,是得安穩眠。




        ──《雜阿含經》

    在《雜阿含經》裡,有四句偈:



    「勝者更增怨,伏者臥不安,勝負二俱捨,是得安穩眠。」

 


    一個人有了好勝心,就會患得患失,計較成敗勝負,


 


    因而讓人經常處於憂心掛念,一刻也不能安心。


 


    比如有的人好賭錢,一心想贏錢,但是十賭九輸,輸了以後就很難過;


 


    賽車、賭馬的人,一心就是想要贏,豈知「勝、敗」是一體的兩面,


 


    雖說「勝敗乃兵家常事」,一有了得失心,身心就不得安寧。



    有的時候勝非真勝,


 


    因為你一時勝利了,失敗的人不服氣,可能正在尋找轉勝的機會。


 


    如青少年械鬥、打群架、逞兇好勝,動不動就是拳腳相向;


 


    被打的人心有不甘,即使是打人的一方,也難逃法律的制裁。


 


    所以「勝者更增怨,伏者臥不安。」


 



    漢光武帝劉秀還未當上皇帝以前,


    與好朋友嚴子陵同時愛上一個女同學,叫做陰麗華。



 


    劉秀有過志願「作官當做執金吾,娶妻當娶陰麗華」,


 


    執金吾是當時一位很有權勢的官員,


 


    後來他不但超越執金吾的地位,更當上皇帝,同時也娶了陰麗華為皇后。


 


    比他更聰明的嚴子陵沒有王位,也沒娶到陰麗華,


 


    但是他一直幫忙劉秀打天下。



    最後劉秀去世了,嚴子陵到劉秀的墳墓時,說了兩句很有名的話。


 


    他說,在政治上你是勝利者,我是失敗者,你做了皇帝,我什麼官職都沒有;


 


    在愛情上,你也是勝利者,我是失敗者。


 


    過勝利也好,失敗也罷,到頭來都是一抔黃土,什麼也帶不走啊!


 


    嚴子陵看破勝負,識得人生安樂之道,就是不爭勝負。



   「勝負二俱捨,是得安穩眠」,


 


    一個人沒有了勝負之心,必定可以吃得飽、睡得安穩。


 


   人不在世間的欲望上爭勝負,也許輸了一時,


 


   卻為自己贏回一個愜意自在的人生,何樂而不為?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 


         星雲說偈--瞋恚之害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 


      瞋為大瞑,有目無睹;瞋為塵垢,染污淨心。



      如是瞋恚,當急除滅;毒蛇在室,不除害人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──《坐禪三昧經》




    在《坐禪三昧經》裡,有一段偈子很好:


 


   「瞋為大瞑,有目無睹;瞋為塵垢,染污淨心。


 


    如是瞋恚,當急除滅;毒蛇在室,不除害人。」


 


    這段偈頌主要是告訴我們瞋恨心的罪惡之大,會造成自己和他人的傷害。



   「瞋為大瞑,有目無睹」,瞋心一起,整個人的內心世界好像都黑暗下來,


 


    即便是你有眼睛,也看不到是非、看不到真理、看不到好壞。


 


    你看,有的人脾氣一發、瞋心一起,


 


    就不顧父母長上、不顧義理人情、不顧結果好壞,


 


    甚至不管所有的一切;甚至心愛的東西都可以把它打壞,


 


     平常最重視的寶物,也可以把它毀滅,足見瞋恨心的可怕。


 


     尤其瞋恨心一起,再好的朋友也形同陌路,道義之交的情分也會消失殆盡。


 


     因此經典裡說「瞋為大瞑,有目無睹」。



     「瞋為塵垢,染污淨心」,瞋心就好像塵埃,骯髒垢穢。


 


      平日照面的鏡子,一旦累積了很多的塵垢,


 


      即便拿來使用,也照不出我們的本來面目。


 


      同樣的,桌面上有了塵垢,也不好使用;


 


      衣服有了污漬,穿在身上,既不好看,也不體面。


 


      就連臉上的表情,原本是慈祥的面孔,


 


      瞋心一起,整個表情就變得好可怕、好難看。


 


      面孔上的難看還是小事,心理上的難看,則會污染了我們清淨的本心。



      因此「如是瞋恚,當即滅除」,一念瞋恨心起,當下就要趕快去除。


 


      如何才能讓自己不起瞋心呢?


 


      明代憨山大師的〈醒世歌〉告訴我們:


 


     「紅塵白浪兩茫茫,忍辱柔和是妙方;


 


      到處隨緣延歲月,終身安分度時光」,


 


      其中的「忍辱柔和是妙方」,指的就是對治、降伏瞋恨的方法。



     「毒蛇在室,不除害人」,瞋恨心就好像毒蛇躲藏到我們的內心裡,


 


      如果不把牠去除,隨時都會去咬傷人,造成危險。



     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,在做人處事上,對我們危害最大的就是瞋恨心。


 


      在瞋恨的驅使下,會讓我們失去理智,


 


      甚至壞了大事,成為我們的障道因緣。


 


      唯有常行慈悲、忍辱,才能不生瞋恨,處處祥和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 


 


星雲說偈- - -轉禍為福


 


        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      人心是毒根,口為禍之門,




      心念而口言,身受其罪殃。



  
       
──《辯意長者子經》



   
身、口、意,構成人的主體,



 

 這三者可以幫助我們成就各種功德好事,


 


 也可能讓我們造下無邊的罪業。


 


「人心是毒根」,人的心是一切禍害的根源,


 


 因為心裡有貪欲的毒、瞋恨的毒、愚癡的毒,


 


 經常讓我們心猿意馬,不得安寧;


 


 控制不了這顆亂心時,它還會變成盜賊,


 


 擾亂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六根,讓我們造下種種的罪惡。




    佛經裡譬喻,人體就像一座村莊,



 

 心是盜賊,領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去做壞事,劫取我們的功德福報;


 


 王陽明先生也說:「擒山中之賊易,捉心中之賊難」,


 


 說明了制心是相當不容易的。



 


 世間的人管理一座工廠、管理一個機關,


 


 或者管理一個縣市、管理一個國家都還算容易,


 


 但要管理自己的心就不容易了。


 


 所以政治家或許能領導一個國家,但是他無法領導自己的心;


 


 管理學家可以領導一個團體,把團體治理得井然有序,


 


 可是他沒有辦法治理自己的心,


 


 必須有很大的力量、堅強的毅力,才能將這顆心約束好、管理好。




    人心固然是毒根,「口為禍之門」,口舌也是一個惹禍的門戶。




 

 俗話說:「禍從口出,病從口入」,


 


 很多的禍患都是因為說話不當而惹下的麻煩,


 


 很多的疾病都是由不當的吃而引起的。


 


 那麼要如何管理好這張口、守護著它不犯過?


 


 謹言慎思,才能將這個門戶守好。



  
「心念而口言,身受其罪殃」,


 


 心意動念,口說語言,如果心口合一,為非作歹,身體就要受罪了。


 


 很多人犯下罪惡鋃鐺入獄,這個鐵窗生活是誰的過失?


 


 自己心口造下的罪,卻讓身體去承受災殃,實在划不來。

   
如何修行我們的身口意?


 


 身做好事、口說好話、心存好心,就是身、口、意三業的修行。


 


 修身、修口、修心能讓我們轉罪殃為福報,


 


 對於自己的幸福人生,是非常重要的。

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 


 


星雲說偈--煩惱之害


 


        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 


欲滅怨者,當滅煩惱;煩惱怨之,害無量身。



   


    世怨雖重,正害一身;煩惱之怨,害善法身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 ──《雜寶藏經》


    這段經文出自《雜寶藏經》,主要是告訴我們如何清淨身心。




    「欲滅怨者,當滅煩惱」,




 

假使我們要想消滅自己的罪業、消滅自己的冤家對頭,


 


那麼誰是我們的罪業、誰又是我們的冤家對頭呢?


 


煩惱是我們的罪業,是我們的冤家。


 


煩惱能讓我們產生無明煩惱,進而造下諸多罪業。



   


    人生最大的煩惱,就是貪欲、瞋恨、愚癡、我慢、疑忌,


 

這許多的煩惱如同枷鎖,束縛著我們的身心,


 


讓我們成為煩惱的奴隸,天天驅使我們去造作貪欲、瞋恚、愚癡等惡事。




    所以「煩惱之怨,害無量身」,煩惱是我們的冤家仇敵,



 

會讓我們清淨的法身慧命,在生生世世、無量劫中被種種的憂悲苦惱束縛而不得自由。


 


好比有的人經常鬧情緒、不安守本分,我們就稱他是「煩惱人」。


 


煩惱的人不容易得救,因為煩惱會污染他的身心,


 


會鼓動他的情緒,讓他的身心不得安寧,甚至心想的都是壞事,都是造罪。




  


   「世怨雖重,正害一身」,佛經告訴我們,世間的冤家仇敵雖然不容易應付,


 

但是他頂多能傷害我們一時、傷害我們幾年,要遠離也不是太困難的事。


 


最怕的是「煩惱之怨,害善法身」,


 


煩惱所衍生出的怨懟,不僅傷害我們的身體,也會傷害我們的心靈;


 


不光是傷害我們一生,還會傷害我們的未來;


 


毀滅我們累世的功德善法,讓我們的罪業產生,生生世世都不得解脫。


 


所以煩惱之害無與倫比。



   


    要想滅除煩惱嗎?所謂「解鈴還需繫鈴人」,


 

平日應當反觀自思,自己有什麼煩惱?


 


了解了煩惱的根源,就不要讓煩惱的勢力擴大,影響自己的法身慧命,


 


進而以般若智慧淨化它,轉煩惱為菩提!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
 


星雲說偈-- 善護心念


 


          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







信戒為法軛,慚愧為長縻,



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 正念善護持,以為善御者。

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《雜阿含經》


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 在《雜阿含經》裡,有一首偈語很好:


 

「信戒為法軛,慚愧為長縻,正念善護持,以為善御者」,


 


勉勵我們要時時善護自己的心念。




      


      「信戒為法軛」,信仰和戒律,是我們的法軛。

 


如同我們要驅動馬車、牛車往前走時,


 


在牛、馬的身上會有個軛,能輔助牠不致走岔了路。


 


信仰和戒律對一個修行的人來說,可以幫助我們步上正途的依靠。

       
信仰必須要正信。
所謂正信,就是要信仰清淨的、道德的、實在的。


 


有了正信,才能得到正果;


 


如果是邪信、邪行,信錯就錯亂了因果,


 


不但不能得到好果,反而會產生嚴重的惡果。

       
除了正確的信仰,還要守持戒律。


 


好比火車行駛在鐵軌上,就能行走順利,不會偏差脫誤;


 


做人做事也必須依於人間的軌則行事,才不會錯亂、不會有危險。


 


一個守法的人,所謂「平日不做虧心事,半夜敲門心不驚」,


 


遇到事情就不必擔心害怕。


 


如果是不守戒、不守法,那就很難說了。


 


因此要以「信戒為法軛」。

      
「慚愧為長縻」,
慚愧心也很重要,它會讓我們的人格趨向圓滿。


 


誰是君子?誰是小人?凡是君子都有慚愧心,小人沒有羞恥心。


 


什麼是善人?什麼是惡人?善人有慚愧心,惡人沒有慚愧心。


 


慚愧心是維繫人心善惡的繩索,


 


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常發慚愧心,要知道慚愧。

      
「正念善護持」,正念,就是舉心動念要合乎清淨、善美、理智。


 


一個人心中的妄念沒有說出來,也沒有做出來,不要以為暗室可欺,


 


即使別人不知道,把它放在心裡面是很可怕的。


 


我們的每一個念頭,就像一顆種子,


 


念頭不正,好比敗壞的種子,會破壞整片清淨的田地,


 


所以我們要謹慎護持心田裡的正念。


 


比方我要為國家盡忠、我要為社會服務、我要孝順父母、


 


我要尊敬師長、我要和睦朋友、我要修橋舖路、我要做好事等等,


 


守護正念不失,才是一個善於調御心的人,


 


也才能成為善於管理自己的生命工程師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












   


 


   【遇緣有師】--- 披薩的人生


 


            作者:妙凡法師



 





 







   南下回佛光山,和永光法師同行,他說:「人生,可以規畫的叫計畫,過程發生了始料未及的變化和結果,那就是因緣了。」而不管是計畫或變化,人生的際遇禍福,都是因緣。

   每一個人的人生,都希望可以按照計畫完成。結婚時,期待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,卻防不勝防的出現了小三;買基金、股票時,原來看好一片榮景,卻因為人為或政治等國際因素,拖累受害;外出運動,不想天外飛來橫禍,人生大轉彎;甚至,朋友結伴爬山,沿路有說有笑,突然一口氣不來,從此人天永隔。

   回想家師星雲大師來台因緣一、二,也在「因緣成就一切」中:國共戰爭,許多人嚮往台灣飄洋渡海,結果太平輪沉沒,數千人的死難轟動一時,家師因趕不及搭上輪船,而倖免一劫。一九四九年,身無分文的家師,想前往棲霞山在香港的分院「鹿野苑」中,那知船票寄達台灣時,已被冤囚獄中,而錯過時機,後來承蒙吳伯雄先生的尊翁吳鴻麟長者,辦理戶口身分,成就留在台灣的「因緣」。人生際遇,這一來一往,一進一出,卻盪漾出「佛光普照三千界,法水長留五大洲」的人間佛教。

   回顧過去,家師說:「檢視過往,年少時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,養成我善觀事物的性格;沒有貴親厚戚的照顧,養成我平等愛人的性格;沒有周全衣食的供應,養成我隨遇而安的性格;沒有冶遊玩耍的環境,養成我慎思自省的性格。這一切不順利的境遇,不也都成為我成長的『因緣』嗎?」

   善、惡因緣不是絕對的,一個人歷經父母的呵護、學校的教育、社會的進步、經濟的繁榮,固然得到順、善的成長因緣;但是也有些人,自小遭遇破碎的家庭、艱辛的生活、苦難的挫折等種種不幸的惡因緣,卻從堅強奮發中,淬煉出成就的事業。好壞因緣,都看自己怎麼想。

  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做者是。」現在的因緣,是過去積累來的,然而,現在每個當下的好壞因緣,我們的態度和行為,卻又馬上創造下一個結果的因緣,事在人為。

  既然都是因緣,難道就隨他去了嗎?《中庸》云:「凡事豫則立,不豫則廢。」凡事要有周詳的計畫,再按照計畫逐步執行;「計畫常常趕不上變化」,這是許多人的心聲,然而,如何將自己準備好,隨時接招呢?


 


  永光法師做了一個披薩的人生妙喻:「隨時把底層面皮準備好,計畫也好、變化也罷,反正統統開心接受,最後,肯定還是一個琳瑯滿目、色香味俱全的披薩。」


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
 


  星雲說偈---精進努力


 


     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 


  修行如駕上灘舟,暫歇篙時便下流;



  若不從茲勤努力,暫歇篙時便下流;


  何時撐得到灘頭。


      ──古德


  人在世間生活,不管做人處世或者求學工作,都要不斷的努力,


  所謂「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」,修行學道也是一樣。


 


  「修行如駕上灘舟,暫歇篙時便下流」,


 


  修行如同駕一葉扁舟,逆水前進時,篙要握牢撐持,


 


  只要稍微停息一下,船身就會往後倒退。


 


  所以凡事都要鍥而不捨,有恆心毅力,不能一曝十寒。


 


  無論十年、二十年都要都要持續不間斷,才能有成功的一天!


 


  我們每天吃飯,一天水米不進,日子就不好過。


 


  做事、求學、修行,乃至參禪、打坐、念佛也一樣,


 


  一天不精進,一天就會少進步一分。


 


  今天疲倦了,休息一天,等於一天不吃飯,你能熬得過去嗎?


 


  讀書也是一樣,會讀書的人一天不讀書,就覺得沒滋味,


 


  如宋代詩人 黃山谷 先生說:


 


  「一日不讀書,便覺面目可憎,言語無味」,


 


   可見無論是讀書、做事、修行,都要精進不懈!


 


   「若不從茲勤努力,何時撐得到灘頭」,


 


   若不精進努力,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抵達目的地呢?


 


   說到精進努力,也必須是正當的精進,


 


   否則再怎麼辛苦,怎麼不怕死也沒有用。


 


   佛教講精進勤奮有四種,稱「四正勤」:


 


   一、未生惡,令不生;二、已生惡,令去除;


 


   三、未生善,令生起;四、已生善,令增長。


 


 同樣地,除惡也要精進努力,才能將像逆風行船,將船撐到港口。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
 


     


 


 


   星雲說偈---深觀善惡


 


 


             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 


深觀善惡,心知畏忌,




        畏而不犯,終吉無憂。


 



  ──《法句經》



 



 


   《法句經》有四句偈很好:


 

   「深觀善惡,心知畏忌,畏而不犯,終吉無憂」,


 


    說明了一件事:


 


    世間上,人可以什麼都不怕,甚至天不怕地不怕,但不能不怕因果,


 


    所謂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,因果必定是很公平的。


 


    也有人會說:「我什麼都不怕,連死也不怕!」


 


    但是人死了之後,還是要接受因果報應的制裁,


 


    所以對於因果,還是要有所畏懼。




    佛經有謂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,


 


    菩薩怕因,不論善因或惡因,一旦造作了,等於播下種子,終有一天必定會結果。


 


    而眾生不怕因,怕果,在做壞事的時候,什麼都不顧忌,


 


    等到有一天東窗事發,鋃鐺入獄,這時懊悔就已經來不及了。


 


    因此,儒家講修身養德,必須慎於始,最初的那一步必須很慎重;


 


    而在佛教,學習佛法最重要者,也是教人要懂得畏懼因果。




   「深觀善惡」,


 


    深刻的去觀察善惡報應,善惡的前因後果,就能「心知畏忌」,


 


    心中感到害怕,會有所防備。


 


    善惡因果如影隨形,


 


    所以在人間,我們要多給人一點情義,多給人一點因緣關係,讓生命形成善美的法則。



   「畏而不犯,終吉無憂」,


 


    一旦知道因果的可怕,就會謹言慎行,避免去傷害別人,造下惡的因果。


 


    過去的聖賢如三皇五帝、文武周公、孔孟諸子,雖非出身權貴世家,


 


    但由於懂得因果,知有所作為,而能成為千古的楷模;


 


    夏桀、商紂、幽厲等 暴 君,雖掌握政權,坐擁山河,


 


    但由於違背因果的善惡法則,專制暴虐,最後逃不過因果定律的制裁,


 


    不但自己喪失性命,還遺臭萬年。



    因此,
我們在說一句話、做一件事、交一個朋友之前,


 


    都要先思考前因後果,就能趨吉避凶,不犯惡業,人生自然吉祥無憂!
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 


 


【遇緣有師】沒有怨恨


 


           作者:妙凡法師


 


伊美來電,述說她的一段因緣:「想到他的背叛,很生氣也很難過。」

留戀過去發生的事情,以及所產生的美好或痛苦的覺受,是所有人不假思索的習慣。父母留戀兒女小時候的可愛貼心,長大進入叛逆期,就會納悶可愛的孩子,怎麼變了?朋友生意往來,最後對方捲款潛逃,留下自己承擔後果,不能釋懷;老夫老妻,突然知道對方外遇,想到曾經一起攜手努力的打拚,不能原諒;親人好友往生,不能接受。嗚呼唉哉!怎麼會是我?人間沒有永恆,又為什麼不是我?

這些情情愛愛的流連往返、怨聲載道,每天發生在我們的身上,也發生在我們周遭的人身上,
我們看多了,卻從來沒有看透從見面的那一刻起,就註定了別離;出生的那一天,死亡就在搖旗吶喊;含苞待放的花,在花開的過程中,逐漸走向凋謝;流無常的世間,隨著每個點點滴滴的因緣加入,千變萬化,不曾停止。

二○○八年四川汶川大地震,佛光會在家師星雲大師的帶領下,前往四川投入賑災,宗教局的司機跟我說:「一九八九年星雲大師來過四川。」我默默數著手指頭,說:「二十年了,您記憶力真好。」他說:「不是我記憶力好,是大師的開示讓我印象深刻,大師說:『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,不要把怨恨帶到明天。』」

然而,當事與願違,不能習以為常的如預期中發生時,貪瞋痴便風風火火的順應而起,我們是如此習慣的「定格」執取、留戀過去每個覺受的愛與憎,千般計較,自怨自艾的耽溺於此,如同撿垃圾一樣,不斷的累積屯放,一直到發臭、發酸,不能原諒對方,不能放過自己。  

伊美問我:「怎麼辦?無法再像過去那樣心甘情願的對他好了。」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楊定一在《真原醫》裡說:「慈悲是宇宙最大的療癒力量!當心中感到委屈或憤怒時,只要真誠地說「謝謝」,就能讓念頭歸零,轉化慣性執取的煩惱框架。轉念,重新建立新的神經網絡,打開視野;壓抑,只是在傷口上灑鹽巴。

我說:「發自內心的謝謝他!感謝對方讓你脫離了舒適圈,在慣性的執著中,看見自己還有昇華、調整和進步的需要,而當一次、二次、三次的謝謝之後,煩惱痛苦依舊,那就一直感謝下去吧,當一個人心中充滿了感恩時,就和瞋恨說再見了,當下,就是解脫。

而親愛的朋友,有一天,我們終究都會明白,在驀然回首的剎那,沒有怨恨的過去,才會了無遺憾,如山崗上那輪靜靜的滿月。 


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 


 


 


 


     心開禪心 --- 放下與提起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作者:心培和尚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 放下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是一種對諸法覺察後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領會的心境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能毫不勉強的釋放心中煩惱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提起空無的見地



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放下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不以意識作意
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純屬內見自性不動的禪心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安住於無所住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任運自如的妙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放下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才能提起佛法淨心的受用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撫平內心情緒的波動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開展真心妙用的本能


 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放下



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才能提起「四聖」之修證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聲聞提起四諦法,成就阿羅漢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緣覺提起因緣法,成就辟支佛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菩薩提起六度行,成就菩薩道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諸佛提起般若慧,成就菩提心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祈願行者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放下無明煩惱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提起本具佛性
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 


 


 

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星雲說偈 --- 依靠什麼?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 


   積聚皆銷散,崇高必墮落,




       合會終別離,有命咸歸死。




        ──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》



 


      世間上有哪些東西是不可靠的?


 

      這首偈語提示我們,錢財、地位、生命等,


 


      就像水上的泡影,並非恆常不變,是無法長久依靠的。



      人在世間生活,總希望有一個依靠:


 


      小孩子要靠父母,才覺得安全;


 


      老年人要靠一支拐杖,走路才會安心;


 


      老百姓要仰仗國家社會的保護,才得以安居樂業;


 


      一般人出門要靠朋友,做事要長官的提攜,


 


      舉凡世間所有的一切,都要依靠種種的因緣關係,才得以存在。


 


      因此人要有所依靠,是很重要的。


 


      但也有些人依靠不實在的,依靠到最後,沒有一個是恆常可靠的,那就非常危險了。



 
 
   「積聚皆銷散」,你以為積聚錢財,有錢就萬事都能嗎?


     


     佛陀說,錢財為「五家共有」,一把無情火,會把財寶燒了;


 


      一次天災洪水,會淹沒家宅田園;戰爭禍亂,會使人傾家蕩產;


 


      國家苛稅、貪官污吏,也會剝奪你所有的錢財;


 


      甚至後代不肖的子孫,都有可能將萬貫的家業揮霍殆盡。


 


      因此「積聚皆銷散」,一個人擁有再多的錢財,都是不可靠的。



      除了錢財不可靠以外,權力、地位也不可靠。


 


      別以為有地位可以一呼百應,君不見樹大招風,名大招忌?


 


      一個人擁有再崇高的地位,終會有失去的一天,


 


      如清朝末代皇帝溥儀,一夜之間成為階下囚;


 


      雖然權勢崇高,人人欣羨,


 


      但即使像天上的天人、天神大帝,不修持、不積福德,


 


      有一天也要面臨「五衰相現」的痛苦。


 


      人間,聚會相依的夫妻、子女等家人眷屬、親朋好友,也不一定可靠。


 


      一旦因緣消散,人生大限一到,終究還是要別離。


 


      到了別離的時候,真是孤單、無依!



      人的一期生命很有限,有生必有死也是很自然的道理,


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 所以「有命咸歸死」,說明了生命是靠不住的。


 



      那麼,哪裡才是真正可以依靠的地方呢?


      佛法告訴我們:真正歸依處,三寶最吉祥!
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
 


   星雲說偈 --- 菩提路


 


 


  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 


   白髮蒼蒼似銀條,老樹無根怕風搖;


 



   家有黃金貯百斗,難買菩提路一條。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古德



   白髮蒼蒼的老人,就像一株老樹,根座鬆散不牢固,當然怕風吹搖;




 

人一到老,最怕的便是生死無常。


 


即使家有萬貫錢財,無常一來,什麼都不是我的,


 


再多的黃金也不能買一個不生不死的菩提路。


 


   什麼是菩提路呢?


 


   一、正覺是我們的菩提路。


 


你棄絕一切的邪知邪見,正心誠意去做人,正覺就是我們的菩提路。


 


   二、解脫是我們的菩提路。


 


你能夠不被名韁利鎖束縛,不讓金錢感情束縛,解脫就是我們的菩提路。


 


   三、幸福是我們的菩提路。


 


有人長壽活到百二十歲,不幸福不快樂有什麼意思呢?


 


人身體健康,不幸福不快樂又有什麼意思呢?


 


所以,除了健康、長壽之外,還要有幸福,幸福就是我們的菩提路。


 


   四、涅槃是我們的菩提路。


 


在短暫空虛的人生裡,能求得一個不生不死,不怕風吹樹搖的永恆,


 


就是我們的菩提路。




    有人問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:


     「老先生!您今年高壽多少啦?」



老先生說:「我才四歲!」




    那個人一臉驚訝說:


     「什麼!您這樣白髮蒼蒼,怎麼可能才四歲?」



老先生微笑著說:



 


「我過去醉生夢死,不知修行,不知為善,不知服務,不知助人,空過了一生。



 

直到四年前,我才知道自利利他,自覺覺人


 


才知道修行免除生死,免除煩惱。


 


因為我只擁有四年的信仰生活,這四年就像從昏睡中覺醒過來,


 


所以事實上我只有四歲!」



    人生一世,不必擁有天下的黃金白玉、錢財名位,


 


    最要緊的是要有道德、慈悲、信仰,這才是永恆的菩提路。
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
 








 



  星雲說偈--- 慈悲手



     


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 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若能轉物即如來,春至山花處處開;



     


     自有一雙慈悲手,摸得人心一樣平。

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宋.白雲守端



   「若能轉物即如來」,



修行,最要緊的是轉迷為悟,轉邪成正。



 

    人只要心念一轉,轉貪瞋癡為戒定慧,地獄、天堂就不一樣了。


 


    一位老婆婆每天以淚洗面,思念她出嫁的兩個女兒:


 


    大女兒嫁給傘匠做媳婦,二女兒嫁給米粉匠。


 


    每當天晴出太陽時,她就想到賣雨傘的大女兒,擔心沒有人買傘,日子怎麼過?


 


    遇到淅淅瀝瀝的下雨天,她又憂心米粉沒有陽光日曬,二女兒的日子怎麼過呢?


 


    老婆婆在豔陽天為賣雨傘的女兒哭,陰雨天又為賣米粉的女兒傷心,


 


    朝朝哭,月月哭,大家都稱她「哭婆」。




    有一次,一位法師從旁邊經過,知道了這件事,就對老婆婆說:


 


   「妳可以心念轉一轉,觀念改一改,


 


     出大太陽時,就想二女兒的米粉可以曬得快,賣得多,財源滾滾來;


 


     陰雨綿綿時,就想大女兒的雨傘當時得令,必然暢銷。」


 


     老婆婆恍然大悟,心念一轉:


 


     天晴時,為賣米粉的二女兒笑;下雨時,為賣傘的大女兒笑,


 


     從此哭婆變成笑婆,每天笑顏常開。



     由此可知,觀念一轉,有扭轉乾坤之力,能轉凡夫為如來。



    「春至山花處處開」,


 


     一個人遭逢逆境時,若能心念一轉,


 


     轉境界、轉感情、轉事物,化暗為明,轉逆為順,


 


     心地自然會清明愉悅,不就像春天到來,百花處處綻放了嗎?




    「自有一雙慈悲手,摸得人心一樣平」,


 


     人人有一雙手,要讓它不殺人、不偷盜、不打人、不做壞事,


 


     轉成慈悲喜捨的手,替人服務,助人為善。


 


     要想創造幸福安樂的世間,


 


     就靠你我這一雙慈悲手的造就了!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


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






 



          星雲說偈--- 老苦


 



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: 星雲大師


 


 


  少年莫笑老人顏,老人不奪少年春;




    此老老人不將去,此老還留與後人。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──古德




 

 


 這首偈語的內容,點出了青年與老人之間的微妙關係。


 


   「少年莫笑老人顏」,


 


   青少年意氣風發,有時會輕慢老年人,認為老人已經沒有大用,應該及早退休。


 


   其實老人有老人的經驗,老人有多年的智慧,


 


   老人有多方面的心得,是漫長歲月的結晶,任誰也不能抹殺。





  「老人不奪少年春」,


 

   年輕人何必容不下老人呢?


 


   老年人並沒有妨害少年人的成長,也沒有阻止青年的上進,


 


   他們甚至給予後輩關愛與提攜,


 


   讓青年們的未來,可以盡情地依自己的精力才智,不斷地進取、發揮。





  「此老老人不將去」,


 

   老人並沒有將世間封鎖起來,也不可能將世間利益都帶走。


 


   老人畢生為社會、為人間留下很多的公益和貢獻,不都是由後人來享受嗎?


 


   所以說「此老還留與後人」。

   每個人都會經歷少年、青年、老年的過程,


 


   所以不要輕視老人,反而還要多多照顧老人,因為我們將來都會變老。


 


   更何況老人的智慧、經驗有時候遠在年輕人之上。



   過去,有一個國家遇到鄰國的無理挑釁,


 


   出了五道難題為難,滿朝的文武百官共商大計,都解決不了。


 


   這五道難題分別是:


 


    一、兩匹白馬長得一模一樣,如何分辨母與子?


 


    二、一隻大象有多重?


 


    三、兩條蛇如何辨雌雄?


 


    四、誰是世上最苦的人?


 


    五、誰是世上最窮的人?





    後來,一位老人挺身而出,解答了這些難題。


 

    他把兩匹馬牽到一堆草前,讓草給對方先吃的是母馬,吃草的是子馬。


 


    把大象牽在船上,在船身吃水的位置做一個記號,


 


    再將大象牽出,把石頭陸續搬到船上,直到船下沉到剛才的記號;


 


    再將把這些石頭的重量加起來,就是大象的重量。


 


    將兩條蛇放在網內,靜伏不動的是雌蛇,慌張亂竄的是雄蛇。


 


    世上易起瞋心的人最苦,貪心的人最窮。




    就這樣,因為老人的經驗、智慧,而化解了一個國家的危難於無形。


 


    所以,我們應該敬老尊賢,不可輕視老人!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 星雲說偈 -- 無憎無愛


 


    作者:星雲大師


 


  日明普照,無憎無愛,




        隨其高下,深淺悉照。



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 ──《大智度論》

 


 


    這是《大智度論》裡的一段偈語,


 

  意思是:太陽的光明普照大地,不會因為喜歡這一朵花就給它日照,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 也不會因為不喜歡那一朵花而不照耀它,


 


    只要環境合乎條件,太陽都會平等普施光明。


 


    佛的光明也是一樣,佛光普照一切眾生,


 


    只要你有信心,佛都會慈悲遍灑甘露;


 


    只要你的善根深厚,佛法甘露都會為你加持。


 


  「日明普照,無憎無愛」,


 


   太陽的光明是平等的、普遍的,沒有瞋愛,沒有愛憎分別。


 


   諸佛菩薩對待眾生,就如同陽光普照大地,平等無有差別。


 


   好比父母對子女的愛都是一樣,不會有分別;


 


   又好比五根手指頭各有長短,你愛哪一個,不愛哪一個?


 


   愛的,你能再多增加一些嗎?不愛的,會把它斬掉不要嗎?


 


   不會的,因為這五根手指頭同樣都是我身上的一塊肉啊!


 


   一切眾生在諸佛菩薩的心中,都是他的子女,都是他的有緣人;


 


   因此我們要學習擴大自己的心量,提昇自己的精神境界,


 


   像諸佛菩薩的慈悲,對眾生普遍施予光明甘露。


 


 「隨其高下,深淺悉照」,


 


   我們對待自己的妻子、兒女,自然會比一般人更加愛護;


 


   若是親戚朋友,就次一等;是自己的同學、同事、同鄉,又再次一等;


 


   對於一般社會大眾,和自己不同省份、縣市的人,又再次一等,


 


   這些都是依自己的分別心,將人等分成許多層次。


 


   像這樣心不均平,心有高下,功德就有限了。

  這首偈語啟示我們:


 


  要想修學佛法、接受佛法,必須擴大心胸,


 


  學習《金剛經》「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……,


 


 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」的胸懷,


 


  發廣大心、平等心,為一切眾生普遍施與教化;


 


  在成就大眾的同時,完成自己的佛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 


 


星雲說偈-- 煩惱如牢獄


 


 


居家逼迫,猶如牢獄,




        一切煩惱,由之而生。



        ──《大般涅槃經》



  《大般涅槃經》裡有四句偈很好:



 

  「居家逼迫,猶如牢獄,一切煩惱,由之而生」。


 


   一般的住家,也許有三、 四十坪 大,即使到百坪、千坪,還是不如天地那麼寬闊無邊。


 


   但也有人是所謂「無殼蝸牛」,必須租房子生活,甚至住在克難或臨時的房子裡;


 


   有的房子只有四、 五坪 大,就住了十幾個人,甚至三代同堂、五代同堂的比比皆是;


 


   又如有些少數民族的聚落,住在窯洞、坑道裡,


 


   像過去王寶釧「苦守寒窯十八年」,住的空間就像牢獄,狹窄逼迫。


 


   人的煩惱,往往也是從家產生。


 


   有時候夫妻相處、父母子女、兄弟姐妹等家庭的成員,


 


   因為彼此的利益不均,生活、思想、見解不同,


 


   家也像牢獄緊緊般束縳著我們。

   其實,一般人對於名利財色、錦衣美食趨之若鶩,


 


   被五欲束縛、八風傾倒,與人爭強鬥勝,承受人間的悲歡離合,


 


   經歷事業成敗、官場升沉,卻又恣意享受其中,不知抽離,


 


   這樣的人生,無異是處在人間的大牢獄裡。


 


   因此佛經有謂:「三界如牢獄」,


 


   不僅人間是個牢獄,甚至三界都像牢獄,讓我們的身心不得自在。


 


   如何出離這三界的牢獄呢?


 


   必須讓自己擴大心胸,放開眼界。


 


   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,他的法界就有多寬廣,


 


   所以說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


 


   有成就的人,他的心胸有如虛空,能包容萬物;


 


   既能包容萬物,就不會與人、事、物產生對立,


 


   自然沒有什麼可以束縛得了他,又何愁居家逼迫,猶如牢獄呢?

   因此,人不一定要出家才能得到解脫。


 


   若能將心中對金錢、感情、名位等世俗的牽絆解開,


 


   從五欲六塵中解脫,就能享有無邊的法界,於天地之間自在遨遊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345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